世界计量日
为纪念1875年《米制公约》的签署,从2000年5月20日起,世界各国开始了宣传世界计量日一系列活动。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在2001年OIML主席理事会上宣布,鼓励各国的国家计量机构利用5月20日世界计量日开展活动。“世界计量日”的确定,使人类对计量的认识跃上一个新的高度,也使计量对社会的影响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20年5月20日,是第21个“世界计量日”。
国际单位制(SI)是从“米制”发展起来的国际通用的测量语言,是人类描述和定义世间万物的标尺。时间单位“秒”、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电流单位“安培”、温度单位“开尔文”、物质的量单位“摩尔”和发光强度单位“坎德拉”,这7个单位是SI的基本单位,由它们可以组合导出国际单位制规定的其他单位,如力的单位“牛顿”,频率的单位“赫兹”等。
以实物为基准向各国传递量值,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精确测量的要求,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求用一种全球一致的“自然常数”取代实物基准。在全球计量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中的实物基准,逐步被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自然基准所取代,准确度和稳定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1967年召开的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上,科学家用铯原子的基态能级跃迁重新定义了“秒”,标志着“秒”进入量子化时代。这种重新定义“秒”的铯原子钟,既没有指针,也没有齿轮,只有激光束、光学镜组和铯原子气。
在“秒”完成了量子化定义后,第二个被重新定义的基本单位是“米”。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引入了光速常数,并利用了已经完成量子化定义的“秒”,重新定义了“米”。
时间和长度的基本单位完成了量子化定义,极大地提高了测量精度,扩大了测量范围。随着计量科学的不断发展,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电子芯片和纳米材料,都已融入我们的生活。
100多年以来,“1千克”这一质量单位是由一个直径和高度同为39毫米的铂铱合金圆柱体定义的,它叫做“国际千克原器”,外号为“大K”。但经不住岁月的侵蚀,这件原器可能质量发生了漂移,早已不再是最初的“1千克”了,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精密测量的要求。科学家们让国际千克原器“大K”卸任,以量子力学中用于计算光子能量的普朗克常数作为新标准重新定义“千克”。
计量科学技术对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量”是一切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的表现形式,它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内在性质、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种活动日益社会化,特别是在贸易往来、科技交流等活动中,对同一“量”应有相对一致的测量结果,这就需要靠计量单位的统一和测量的准确可靠,也就是说,要靠计量来保证,否则社会经济秩序就要发生混乱,生产、流通就不能正常进行,科学实验、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也会遇到困难,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也无法开展。正如聂荣臻元帅讲的那样,“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没有计量寸步难行。”“科技要发展,计量需先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量是必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计量工作是人们正确认识自然现象、掌握自然规律、验证科学预见不可缺少的手段。例如,美籍华人吴建雄博士就是通过精密测量,用实验方法在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里验证了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二位博士所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在生命现象、引力波、地球科学、材料学、信息学等研究中,都需要精密的计量测试。在工业生产中,不仅一般零部件的加工、安装需要计量测试手段。在信息高速公路、高层建筑、高速电梯的建设中,在光纤的生产、激光器件的制造和大地测量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生产中,对几何量、折射率分布、带宽等参数的计量测试不确定度也在不断地提高要求。在医疗卫生中,计量不准往往会造成人身事故。放射治疗肿瘤,X射线和γ射线的剂量大小与治疗效果有着密切关系。
计量不但涉及到各经济领域,也与人民的生活和安全息息相关。在航天、航空、航海、导航、采矿、地震、电力、石化、轻纺、运输、气象、通信等方面,计量都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随着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计量科学还将继续向前不断探索。计量工作者的目标是什么呢?让不确定度越来越小,由0.1变成0.01、0.001……离追求目标越来越近,但永远达不到终点,没有止境,驱使你永远往前去走,这也是计量科学的魅力。